被大学开除的作弊学生,竟拿到 530 万美元融资?聊聊这场颠覆职场规则的 AI 实验

最近刷到一个短视频充满戏剧性,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。

21 岁的 Roy Lee,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生,本该是 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但他却干了件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事:开发了一款名为 Interview Coder 的作弊工具,帮自己拿下 Meta、TikTok 等大厂 offer,甚至公开直播用工具通过亚马逊面试。结果被学校开除,却转眼创办公司拿到 530 万美元融资,36 天赚了 100 万。
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,我和很多人一样,第一反应都是震惊:这难道不是靠歪门邪道逆袭的剧本吗?但仔细扒完前因后果,却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。

Roy 自述曾花 600 小时刷编程题,每天对着电脑 16 小时,手指敲代码敲到发麻。但他发现,这些被面试官奉为经典的算法题,和实际工作几乎毫无关联。用他的话说:“就像在面试官面前表演 30 分钟杂技,好看但没用。”

于是他逆反了:既然这是场 “杂技比赛”,那不如直接造个 “作弊工具” 跳过表演环节。他和朋友花 10 天开发工具,甚至公开源码,用实力证明 “杂技规则” 的漏洞 —— 当工具能轻松绕过考核,暴露的究竟是个人道德问题,还是规则本身的荒诞?

科技巨头的反应很有意思:要求学校 “要么开除他,要么我们不再招人”。校方匆匆走流程处分,Roy 却反手公开纪律通知,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。有人骂他投机,有人赞他敢说真话,而投资人的态度最耐人寻味:“你揭露了技术面试的荒谬性。

为什么一个 “作弊者” 反而成了投资人眼里的香饽饽?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时代逻辑?

其实 Roy 的故事,撕开了一个所有人都在回避的真相:当 AI 能瞬间生成代码、解析算法,人类却还在面试中比拼 “背题速度” 和 “手敲代码的熟练度”,这场考核早已变成一场皇帝的新衣式表演。

就像当年计算器被视作 “数学作弊器”,如今 AI 工具不过是戳破了行业的遮羞布:当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,我们为什么还要用 “记忆力” 和 “机械劳动” 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?真正的编程能力,难道不是定义问题、架构方案、跨领域协作这些 AI 难以替代的 “软技能” 吗?

学校指责 Roy 的工具可能用于考试作弊,却忘了反思:如果课程考核还停留在 “能否独立解出算法题”,那这样的教育本身,是否偏离了培养 “解决复杂问题能力” 的初衷?企业执着于通过刷题筛选人才,又是否漏掉了那些真正擅长 “创造性解决问题” 的创新者?

这场争议的本质,不是 “作弊与反作弊” 的道德战,而是工业时代的评估体系与数字时代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碰撞。当 AI 越来越像 “人类能力的延伸”,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:什么才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价值?

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。
是跨领域类比的思维。
是权衡利弊的价值判断。
是把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的创造力。

这些东西,才是 AI 难以复制的 “人类密码”。

Roy 的激进或许不值得效仿,但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对 “标准化考核” 的盲目迷信。就像第一个说出 “皇帝没穿衣服” 的小孩,他用略带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:当评估标准可以被工具轻易替代,我们该做的不是封杀工具,而是重构标准。

作为普通人,我们或许不必效仿 Roy 的激进,但至少可以停下来想一想:在这个 AI 飞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 “能力”,又该如何在标准化的考核中守住真正的价值?

下次当你为面试刷算法题刷到凌晨三点时,不妨问自己:如果未来 AI 能帮我写代码,那我的不可替代性,究竟藏在哪些 “无法被工具替代” 的能力里?

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必须面对的职业新命题。

你经历过 “与实际工作无关的考核” 吗?如果是你,会如何看待 Roy 的做法?欢迎聊聊你的真实想法 —— 毕竟,只有敢于质疑 “理所当然”,才能离真正的进步更近一步。

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
© 2024 www.evan.xin

评论区 | 2 条评论
  • 15

    我觉得这种考试的作用就是一场驯化表演, 资本不过是想看看你能为了它们交出多少底线.

    From : 北京
  • root@obaby.org.cn

    想想国内 java 面试的那些八股文

消息盒子
# 您有6条未读消息 #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